在上世纪80年代初,我国实施了一项关键的国策,即“计划生育”。至今,许多乡村的墙壁上依旧能看到那时的标语:“控制人口,计划生育”、“少生,优生”……这些标语曾深入人心,成为那个时期的社会缩影。
当“计划生育”首次提出时,许多人无法接受。这个政策与传统观念“人多力量大”相悖,而当时的一些标语还特意强调了“男女平等”的理念,力图制止那些偏见严重的家长抛弃女婴。这一切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,确实是个巨大的挑战。
特别是有些人得知,当年提出“计划生育”的马寅初校长本身拥有两房妻妾、八个孩子时,心里难免不舒服,甚至质疑,为什么他可以生育这么多孩子,而普通人却只能生一个?
展开剩余83%那么,事实到底如何呢?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马寅初的背景。马寅初,绍兴人,曾赴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,获得哲学博士学位。1916年,马寅初回到祖国,成为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,后来还担任了系主任。他的学术成就不止于此,1919年,他成为北大的第一任教务长。此后,他参与创办了东南大学,也曾担任浙江兴业银行的顾问及交易所所长。1921年,马寅初成为上海商科的教务主任,专注教授经济学。几乎整个20世纪初,他都活跃在中国各大高校,并在1922年出任中国银行钞卷主任。
然而,在他历经了近二十年的学术生涯后,1940年,马寅初因猛烈批评当时蒋中正的经济政策,被拘捕并关押了两年。1951年,他恢复自由,回到北京大学担任校长,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。三年后,马寅初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。正是这一时期,马寅初开始提出“计划生育”的理论。
他并非心血来潮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大量调查研究后,得出了这一结论。为此,马寅初走访了上海、浙江等地,进行人口普查,发现中国的庞大人口基数和超速增长的速度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负担。尤其是解放后,人口年均增长率常年保持在20%以上,这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。1950年代的世界局势依然不安,许多国家发生局部战争,而中国与苏联的关系逐渐恶化,国内经济也在百废待兴的状态中。如果继续放任人口急剧增长,无疑会加重国家的经济压力,难以带来应有的红利。因此,马寅初提出“计划生育”,希望通过减缓人口增长,促进经济转型,改善民生。
1957年,马寅初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专题发言。会议结束时,毛泽东、周恩来等领导人纷纷表示支持,但由于种种原因,马寅初的提案并未立即得到采纳,反而受到了激烈的批评。
马寅初提出的具体方案中,包括推迟婚龄(男性25岁、女性23岁结婚)以减少过早婚育对教育普及的影响;并且他坚决反对人工流产,提倡避孕,主张一对夫妻最多生育两个孩子,超生则应缴纳税款。虽然这些理论在当时没有被接受,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,甚至遭到了社会上不少质疑,特别是因为马寅初本人有两房妻妾,八个孩子的事实。
实际上,马寅初的第一个妻子为他生了一儿两女,但不幸的是,儿子早逝。此后,这位妻子再未生育孩子。为了延续马家香火,她便为马寅初纳了一个妾室,后来也成为了马寅初的合法妻子。她为马寅初生了五个孩子,其中有两个儿子。
这两个儿子都极有成就:二儿子是一位高级工程师,为祖国的建筑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;三儿子参军入伍,曾为美军陆空联络小组的翻译,战后长期在杭州为祖国服务。马寅初提出“计划生育”后,自己也不再继续生育,身先士卒,成为了榜样。
1979年,马寅初被恢复了名誉,获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。同年,我国正式开始实施“计划生育”政策,倡导“晚婚、晚育、少生、优生”,并将其列入了国家的基本国策。直至2021年,随着“三胎”政策的出台,原本的“计划生育”政策宣告结束。
许多人或许会疑惑,为什么短短几十年间,国家便改变了生育政策。其实,回顾上世纪60至70年代,人口激增给国家经济、粮食、教育等方面带来了严峻挑战,因此实施“计划生育”成为当时的迫切需要。通过控制人口增长,提升人口素质,减轻经济压力,使国家能有更多资源去发展其他领域。与此同时,那个时代还存在着严重的“重男轻女”思想,导致了性别失衡,这对社会稳定与国家发展极为不利。
而今天,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各项资源的稳定,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问题。为此,国家调整政策,提倡“三胎”,试图缓解这一趋势带来的压力。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挑战与任务,面对人口问题,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责任为时代做出贡献。
然而,许多人对“三胎”政策仍抱有反感,这往往源于生育福利的不足与经济压力的增大。尤其是在一些企业中,女性因怀孕而遭遇不公待遇,成为职场“透明人”。这些问题亟需解决,以确保新政策的有效实施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