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《礼记》中有云:“士夫之子有食母”,意指士大夫家庭的孩子多由乳母哺育,而生母往往不亲自喂养。这一现象在中国文化历史中显得尤为独特,引人深思。乳母,作为古代家庭中重要的一员,主要由低阶层的妇女担任,她们负责通过母乳哺育婴儿,尽管身份类似于家中的婢女,但因为与所哺育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联系,她们的地位和角色往往远超预期,甚至能逐渐融入上层社会家庭。宋代的乳母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。
乳母在古文献中被称为“奶”,还常被叫做“妳”、“母媪姥”、“假母”等称呼。自古以来,中国便流传着“未生而养百世难还”的说法,这一观念在乳母的身份和地位上体现得尤为鲜明。虽然乳母并非孩子的亲生母亲,但她们因其哺乳之恩,往往能在孩子心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乳母的历史与文化地位
例如,《南史》曾记载:当宋明帝临终时,他在寝宫召见大臣褚彦回,并泪眼朦胧地说道:“我时日已短,召你前来是要赐你黄罗装。”他还指着床头的匣子,郑重其事地嘱咐:“所有文书都在此匣内,切勿再开。”在这段记录中,所提到的“黄罗装”是宫中乳母的特别服饰。这一赠礼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乳母的尊重,更意味着乳母在托孤重臣眼中的重要地位,表明了乳母在帝王心中举足轻重的角色。
展开剩余81%除了作为育儿的角色外,乳母在古代贵族家庭中也承担着一些特殊职能。例如,西汉丞相张苍,因年老体弱,无法食固体食物,转而依赖人乳维持生命。据史料记载,张苍甚至收养了上百名女子作为乳母,这些乳母中有些曾经生育过子女。张苍通过这种方式,维持了自己的生命力,最后活到了百岁以上,这也使得“食人乳能延年益寿”成为一时的流言。
然而,乳母的角色并非无忧无虑。唐代的《化书》曾提到一种名为“蠮螉”的虫子,它将螟蛉的幼虫当作子女抚养,并传授其生命力与元气。在这个比喻中,作者指出婴儿若成长为像乳母的模样,便不免令人担忧。宋代的民间传说也常暗示乳母的“妖气”。例如,有一则关于萧翰林家乳母的故事,她在战乱中与亲生父母分离,被养育在南山,以松柏为食,最终成长为能飞翔的仙女。她最终因为食用了凡间的食物,失去了仙人的力量,之后嫁为人妇,最后成为萧家乳母。这个故事的背后,折射出人们对乳母角色的复杂情感。
乳母的身世与身体特征
从古文献对乳母形象的描写来看,她们的形象与传统中国女性的端庄典雅形象截然不同。由于大多数乳母来自低阶层,进入上层社会后,虽然装束会较为朴素,但乳母在哺乳时往往不得不暴露自己的胸部。为了保证充足的奶水,乳母通常身材强健且丰满。与家中正妻那种修长、瘦弱的体态不同,乳母的身材更加丰满且性感。
这一点在士大夫阶层的眼中,乳母虽然身份低微,却因其身材健美、充满生命力而显得独特,成为某些男性的关注对象。与正妻相比,乳母的裸露和相对野性的气质,常常给妻妾之间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。
事实上,在宋代,雇佣乳母几乎成为贵族家庭的常态。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,乳母的地位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宋代许多历史学者和文化人曾研究过乳母这一群体,提出乳母在贵族家庭中的地位已几乎等同于嫡母与庶母。她们不仅承担着抚育责任,还因身材的丰腴与自然的亲近感,在家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。
乳母的经济与社会角色
在许多上层家庭中,由于贵族女子可能因种种原因不能亲自哺乳,乳母便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历史资料表明,许多贵族女子甚至故意避免哺乳,主要是为了避免过度消耗自身的体力和健康,尤其是避免因过度哺乳而导致的身体虚弱。此外,贵族女子如果亲自哺乳,会大大延长其不宜怀孕的时间,而雇佣乳母不仅能避免这些问题,还能确保子女获得足够的营养。
乳母的存在,尤其是在宋代的福利院中,曾一度被赋予较高的社会地位。宋代的蔡京曾大力支持孤儿院的建设,并大量雇佣乳母。这些福利院的出现,让乳母的地位在某些情况下得到了提升,尽管由于经费问题,这些设施很快被废弃。
乳母的伦理与道德困境
尽管乳母在家族中拥有了相对较高的地位,但由于其身世背景和特殊身份,乳母与家主之间的复杂关系往往难以避免。她们不仅担负起抚育责任,在某些情况下,乳母的身体特征也成为男性主人的吸引点。这种潜在的吸引力,导致一些家庭出现男主人与乳母之间不正当的关系,甚至在某些历史事件中,乳母的身份和男主人的关系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。
例如,北宋的正史中曾提到,进士李遵勖在娶长公主为妻后,竟然与家中的乳母发生了私情。这一事件震动了当时的朝廷,甚至一度导致李遵勖面临死刑,但由于长公主的求情,他才最终得以免死。这一事例也反映了乳母在当时社会中的复杂角色,她们不仅仅是单纯的抚育者,有时还可能在家庭权力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。
结语
通过对宋代乳母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回顾,可以看出,乳母虽然通常在贵族家庭中地位较低,但因其在育儿方面的独特作用,逐渐在家族中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。她们虽然身世低微,但却因进入上层社会、承担起重要的家庭职责而发生了身份和地位的巨大转变。这种转变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社会对于女性的多重压迫和性别偏见,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乳母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。
参考文献
《俗书刊误》
《六艺之一录》
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
《韩愈集》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