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正即位期间,他的一个重大担忧——皇子们的夺嫡之争——终于变成了现实。而在这些皇子之中,唯有三皇子弘时触犯了雍正的逆鳞。雍正忍无可忍,终于在1727年的一个黑暗夜晚,将三皇子带进一间密室,并冷冷地对他说:“你除了自尽,已没有其他选择。”那么,雍正究竟为何心生如此愤怒?弘时到底做了什么,竟使得父亲下定决心要亲手除掉他?
要解答这个问题,我们不得不从雍正的生平说起。1678年,雍正出生在紫禁城,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。雍正的生母是乌雅氏,然而,由于母亲出身较低,他在众多皇子中一直处于较为卑微的地位。顺治皇帝时,皇宫发生了皇子因痘疹而死的事件,康熙因外出避难而幸免于难。自此,宫中便开始实行“换养”制度,即皇子们会被送到不同的养母处抚养,以防万一。
展开剩余84%年仅四五岁的雍正便被送到了佟佳皇贵妃的膝下。佟佳皇贵妃虽然未能为康熙生下长子,但她的家族地位非凡。她是满洲镶黄旗的上层贵族,且还是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,弟弟佟佳隆科多则是康熙极为宠爱的大臣。因此,雍正受到了佟佳皇贵妃极大的宠爱,而她的庇护为雍正带来了更高的地位。
康熙在很早时便立了胤礽为太子,而雍正此时并未显露出夺嫡之心。雍正专心致志地充实自己,力求学识上的提升。1683年,雍正通过自己的努力,很快进入了尚书房,并在张英的指导下研读“四书五经”。这段时间,他创作了《春日读书》、《夏日读书》等诗篇,得到了康熙的赞赏。
然而,太子的太子党势力也在不断扩大。胤礽依仗太子身份,迅速在官场上形成了以其舅舅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。康熙心生不满,尽管对太子没有直接采取行动,却开始警惕太子党。1696年,康熙出征噶尔丹,将太子留下监国。不料,康熙回京后,太子在迎接父皇时竟无喜色,脸上透着一股“若能不见”之意,令康熙极为失望。为警示太子,康熙立即将太子身边的几名亲信赐死,二人关系从此急剧恶化。
1703年,康熙公开处决了太子党领袖索额图,彻底与太子断裂。在一次出游时,康熙因病重的十八皇子而感到焦虑,期间太子悄无声息地穿越严密的护卫线,意图靠近康熙。这一举动让康熙误以为太子图谋不轨,便立即将其逮捕并废除太子之位,将权力分散给其他皇子。太子的地位一度被削弱,其他皇子们看到机会纷纷蠢蠢欲动。
这时,雍正便开始展示出自己的政治手腕。康熙因病重时,太子又因结党营私被彻底废除,雍正也开始逐步为自己争取皇位的机会。而随着康熙的去世,雍正终于在1722年顺利登基。此时的八皇子胤禩由于在西北,未能及时返回,错失了与雍正争夺帝位的机会。雍正成功篡位后,为了避免太子问题带来的动荡,他实施了秘密建储制,不再公开立太子,而是通过事先写好的诏书,交由朝廷大臣在他死后宣告继承人。
刚继位时,雍正最宠爱的皇子便是三皇子弘时。弘时的生母年羹尧的妹妹深得雍正宠爱,而年羹尧本身也是朝中权重的大臣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雍正逐渐发现弘时在性格上过于直率,缺乏政治手腕,这令他对弘时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疑虑。逐渐地,雍正开始疏远弘时。
然而,雍正没想到的是,弘时在胤禩的影响下开始结党营私,参与了胤禩的争权计划。由于当时外有战乱,雍正为了稳定朝廷局势,并未立即对胤禩等人采取行动,而是继续给予他们高官厚禄。胤禩为了让雍正放松警惕,表面上始终装作心甘情愿地支持雍正,尽力伪装自己。在胤禩的“儒雅”外表下,渐渐吸引了一批人的忠诚,弘时作为年幼皇子,容易被胤禩所迷惑,很快成为了胤禩的一员。
当雍正意识到弘时已经陷入胤禩的阴谋中时,他决定采取行动。1726年,随着外患解除,雍正决定清除国内的潜在威胁,尤其是那些曾参与争夺皇位的兄弟。雍正先是通过限制胤禩的经济支持,逐步削弱胤禩的政治基础,然后开始处理胤禩阵营中的关键人物。
最后,雍正在朝堂上列举出胤禩的种种罪行,公开谴责其背叛,并宣布将其处置。虽然雍正有意效仿皇太极的做法,留下“不杀兄弟”的名分,但弘时的行为却令他彻底失望。在弘时为胤禩求情后,雍正愤怒至极,毫不留情地将弘时过继给胤禩,使其成为“叔父的儿子”,同时下令囚禁胤禩。
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。弘时为了复仇,竟密谋暗杀年羹尧,意图通过制造动乱来为自己争取时间。而雍正早有准备,成功阻止了这一刺杀行动。随即,雍正将弘时秘密召入一处宅院,冷静地对他下达了“除了自尽,别无他法”的命令,最后将毒酒送到弘时面前,结束了这场家族内斗。
弘时原本是一个才智出众、直率坦诚的皇子,具备成为帝王的潜力。然而,过于直白的性格使他成为他人利用的工具,并最终在父亲的手中丧命。雍正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,终于清除掉了这些内部威胁,而弘时由于过于轻信他人,最终葬送了自己和朝廷的未来。
总结:作为一个皇子,弘时在才华上并不缺乏,但却因性格直率、政治眼光短浅,最终未能成就一番伟业。与雍正的家族斗争不同,聪明的皇子不仅要有力量,还需要具备足够的谨慎和辨识能力,否则,最后等他自己的,必定是无尽的悲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