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自然灾害过后,出生率开始明显回升。我们村原本人口约为1200人,但仅仅十年,从1962年到1972年,这个数字迅速增长至1500人左右。这个增长幅度令我们村成了全公社里大名鼎鼎的大村之一。
1965年,村里才有了自己的小学。当时,学校只有两个班,且两个班都在一个教室里挤着上课。而且,学校甚至没有五年级课程。到了1972年,村里的小学已经发展到了五年级,且一至四年级每班平均有40名学生,五年级也有近30名学生。
那时,老人们常说,怀孕的几率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,因此出生率显著增加。为何每家每户几乎都有六七个孩子,甚至更多?有些婆媳竟然要一起坐月子。那时根本没有节育措施,虽然没人愿意生更多的孩子,但一旦怀孕了,唯一的选择就是生下来。那些“不情愿”的孩子,注定不能算作“意外的宝贝”。从孩子的名字就能看出,父母对孩子的到来是多么无奈。
在那个时代,孩子们几乎都没有“大名”,通常只有一个“学名”。也就是说,只有上学后才会有正式的名字,这才叫“学名”。平时,大家只用小名,也就是乳名。例如狗旦、小片儿之类的名字,听起来都不怎么讨喜。
展开剩余76%那时,村里只有大队部有电,家家户户都没有电。原因有二,一是电费高昂,大家负担不起;二是架设电线的费用也让人望而却步。天一黑,几乎所有人都会钻进被窝睡觉。尤其是冬天刚开始的时候,天黑得早,寒冷的夜晚显得格外漫长。那时,所有有生育能力的妇女,到了春天基本上都会挺着大肚子,甚至有的妇女在生孩子前几天仍然在队里劳动。
1970年左右,村里的卫生室开始有了避孕药,那是一瓶瓶大红瓶子的避孕片,可能每瓶有一千粒。那时,四十多岁的妇女,如果不想再生孩子,便偷偷去卫生室买避孕药。她们不敢直言想买避孕片,怕让人笑话,只能编借口说自己或者丈夫牙疼。卫生室的工作人员常常疑惑,避孕片与牙疼有什么关系,但这些妇女总是说:“你别管,避孕片能治牙疼。”后来,大家都心照不宣。每当妇女们去卫生室时,大家就装作捂着腮帮子,赤脚医生自然就知道了,笑着问:“又上火了?是不是牙疼了?”妇女们羞涩地点点头,拿着避孕药回家。
商店里还专门设有避孕套自取箱,放在显眼的位置,但成年人几乎没人敢去拿。大部分人怕丢人,特别是人多时根本不敢去取,甚至人少的时候也不敢。商店的售货员总是盯着看。但这些避孕套,却成了孩子们的玩具,吹起来跑满街。胆大的孩子,进了商店就直接冲向避孕套箱,抓起一把就跑。售货员们早就习惯了,看见后也只是笑笑,他们已经知道孩子们跑得远远的。
有些人说,那个年代的人,尤其是孩子们过得很幸福。说幸福倒是不太合适,但无忧无虑倒是真的。大多数成人除了照顾孩子,基本都得出工赚钱。要是出工少或者不出工,家里就可能成了缺粮户。而一旦成为缺粮户,这个问题可能会持续三五年,甚至更长。
那个时候,村里几乎没人有攀比心,大家的日子差不多。无论如何,贫穷和富裕之间的差距不大。大家穿的都是补丁衣服,鞋子也露着脚趾。尽管如此,年节时也没有新衣服,只有新婚的小媳妇才有机会穿上新衣服。
大家走在路上,几个人在一起,一眼就能分辨出谁是新媳妇。因为只有她的衣服是新的。哪家的孩子穿得干净,大家就会说:“我们比不了他们家,他们家有个吃商品粮的。”这些人家总是能引来羡慕,急需用钱时,也总会有人去借钱。这样的人家在村里人缘特别好。
那个时候,尽管生活贫困,大部分家庭能基本吃饱。只是粮食的种类不均衡,吃粗粮的比例要多一些。从孩子们的头发和脸蛋可以看出来,许多孩子的皮肤不光滑,脸上全是干涩和瘙痒的痕迹。身上不仅有虱子,脖子上的黑皴看起来像是戴着黑项圈。大多数孩子的棉衣几乎是从穿到春天都没换过。
破布条也被珍惜,大家会把它们攒在一起,做成背子或鞋底,省得浪费。这样的生活状态,直到1985年才有所改观。
1987年我退伍回村时,去集市上买了捆卫生纸,结果被村里的妇女们笑话。那时的卫生纸是按斤卖的,颜色是灰色的,厚厚的,擦起来一点也不舒服。买回家后,还得用剪刀剪开才能用。妇女们看到我买卫生纸,忍不住笑说:“你一个大男人,买卫生纸?”我反问她们:“你们不用吗?”她们回答:“我们也就那几天用。”显然,那个时代的卫生纸并不是每家每户都会使用的。
生完孩子,村里的人会将孩子放在沙土里。这样做有很多好处,首先省钱;其次,四五斤重的土裤子能稳稳地托住孩子,避免掉到地上。即便孩子脱掉土裤子,也能自行走动。那时,大家都在忙碌着,家里通常是大孩子带小孩子,十几岁的小孩也早早就下地去割猪草。
我所说的这些,都是普遍现象,极度贫困的家庭,我并未提及,因为那毕竟是少数。大家一提起生活的好转,总是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到来,才使得人们真正吃饱、过上了更好的生活。但如果我们细想一下,真正的幸福生活其实是从2000年后才开始的。那时,真正的富裕来临,买车买房成为可能,家庭轿车进入千家万户,才真正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升。
回望过去的艰辛,我们更应珍惜今天的幸福。大河无水小河干,只有国家强大了,人民才能富裕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