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醉在他的回忆录《战犯管理所见闻》中写道:“杜聿明在担任缝纫组组长时,真可谓是‘全能型人才’。无论是粗重活儿还是精细活儿,他都能一手包办,甚至连大衣的裁剪都不在话下。尤其是在缝纫机的修理方面,他更是颇为专业。我曾经向他请教过修理缝纫机的技巧。”(这段话引自沈醉《战犯管理所见闻》和黄济人《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》)
当初缝纫组里,只有两台缝纫机,杜聿明和沈醉各自拥有一台,其他成员则只能手工缝纫。显然,杜聿明对缝纫机的操作更加得心应手,甚至可能比黄维更懂机械原理。当黄维依然执着于看似无法实现的永动机时,杜聿明也在进行着机械研发。如果我们从今天的视角来看,杜聿明的研究方向或许更加符合科学规律。
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,哪怕是五十年代的中国,缝纫机仍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日常用品,而现在,家用缝纫机更是变得稀少,因为大家几乎不再亲自缝制衣物。沈醉,因其曾在军统局担任总务处长,拥有一定的资源,而且家境也较为富裕,因此在抗战时期他家里买了一台缝纫机。沈醉因为好奇拆开过这台机器,结果一拆就装不回去,情形像极了三哥试图组装新式战斗机的情景,眼看“多出来”的零件,让他一时摸不着头脑。
展开剩余79%当沈醉看到杜聿明能轻松地拆卸并清洁缝纫机的梭床,然后顺利地将其重新组装时,他不禁感到惊讶,心生疑问,这位中将司令怎么会对这些事情如此熟悉?经过询问才得知,原来杜聿明在领导机械化部队时,曾经办过一个缝纫工厂,既为军官家属提供了就业机会,也解决了部队制服和武器外罩的制作问题。
杜聿明,黄埔军校一期的毕业生,从小就对枪械非常感兴趣。在成为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的团长之后,他每日都在研究美式坦克的装备性能,并亲自参与了坦克的拆卸和维修。相比之下,缝纫机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——在这一领域,沈醉只能充当杜聿明的学徒。
在电视剧《特赦1959》中,我们看到杜聿明时常一边讲话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,这种技艺不仅让沈醉深感佩服,甚至连现在的家庭主妇也会为之叹服。很多观众可能会认为,真正的“专业技术人才”是曾经在德国留学的叶立三,而黄维则显得有些书生气,缺乏实际操作能力。但事实上,叶立三身上其实也有黄维的一些影子,甚至黄维可能是叶立三的历史原型之一。1937年,时任第十八军第十一师的黄维曾前往德国深造,但抗战爆发后,他提前回国,担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的师长。在淞沪会战的罗店之战中,黄维硬抗日军七天七夜,战斗中三个团长相继牺牲或重伤,虽然全师最终撤退,但当时的情况依然相当惨烈。
在《特赦1959》中,叶立三凭借深厚的电学知识,成了灯泡厂的编外“总工程师”。他的随意驾车离开战犯管理所、穿戴眼镜指挥工作等场面,也让人眼红。甚至连康泽有时也不得不当他的俄文翻译,显得他身上既有知识分子的气质,又不乏某种神秘感。
对于电视剧中所呈现的战犯管理所的细节,许多观众或许并不知道,《特赦1959》中的情节往往来源于真实的历史资料。例如,电视剧中所展示的黄维对永动机的执着,实际上反映了他真实的科学研究热情。尽管黄维的永动机最终未能成功,但他的坚持与追求,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黄维:一个有理想、有抱负的科学家。
黄维所追求的永动机,其实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完全不依赖外力,而是试图利用重力转化为动力,这个原理显然是一个非常高深的课题。尽管笔者自己无法完全解释这一理论,但从我们现在对物理学的理解来看,黄维的设想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。他的研究或许只有在未来的“反重力”设备出现后才能找到解释。至于他的“永动机”能否以他的名字命名,那可能永远成了一个未解的谜。
黄维曾在特赦期间明确表示,他之所以执着于永动机的研究,是因为他认为,过去的三年内战极大地妨碍了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,他希望通过发明一台可以改变世界的机器,弥补这一历史上的损失,并为自己的罪孽寻求某种“补偿”。他的理想虽然令人动容,但最终并未成真。
在特赦管理所的日子里,黄维并非孤单一人。在他那时的“永动机实验室”里,他既是设计师,又是工匠,独自完成图纸、查阅资料、制作零件。那段时间,他经常通宵工作,甚至在梦中也会被马达运转的异常声惊醒,急忙爬起继续工作。
尽管管理所曾考虑让原七十九军军长方靖来当黄维的助手,然而黄维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。“方靖懂什么?杜聿明至少有过当坦克部队指挥官的经验,技术上比方靖强多了。”黄维对于杜聿明的评价可见一斑,尽管他言辞严厉,实际上杜聿明在机械技术上是黄维不可多得的合作伙伴。为了帮助黄维,他甚至暂停了自己原本计划中的“无极发电机”研发项目。
事实上,杜聿明的“无极发电机”更符合现代科学的原理,类似于现在的无级变速技术。尽管这一项目最终未能取得突破,但它的构思和实现方式,都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杜聿明对机械工程的深刻理解和贡献。对于黄维与杜聿明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评价,不能仅仅从他们的研究成果来定论,更多的是要看他们各自的初衷和精神,尽管他们的项目未能成功,但他们的努力和理念值得敬佩。
在这两位“科学家”的故事中,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理想,而非结果本身。毕竟,不论是黄维的永动机,还是杜聿明的无极发电机,都承载着他们改变世界的梦想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