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亚鹏又离婚了!虽然他和海哈金喜声明是和平分手,但明眼人都忍不住会想:跟他那身一直没甩掉的“巨额债务”没关系吗?过日子,尤其是婚姻,柴米油盐最是消磨感情,外面天天有债主追着,家里再有情怀,这日子也难长久。
回过头看李亚鹏这半辈子,大家最深的印象就是:这人女人缘好到爆棚,但做生意“衰”到离谱。他仿佛有一个执念——一定要当“李总”,而不是“演员李亚鹏”。结果呢?用网友的话说:“他完美诠释了,什么叫用演技在情场乘风破浪,用实力在商场赔得精光。”
那么,他到底都做了哪些生意,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负债累累的境地的呢?
第一阶段:文艺青年的“小试牛刀”
别看后来动静那么大,李亚鹏的商业梦起步其实挺“文青”的。
互联网创业:喜提“第一滴血”早在1998年,国内互联网还是一片荒原的时候,李亚鹏就嗅到了商机。他搞了个叫“喜宴”的网站,想法挺前卫,是想做线上婚庆服务。但那时候大家网速还是“猫”(Modem)叫的年代,网上买东西都不放心,谁会在网上办喜宴?结果可想而知,烧了不少钱,最后无声无息地关门大吉。这可以算是他商业路上的“第一滴血”,也预示了他“领先时代半步是先锋,领先三步成先烈”的悲催属性。
杂志与酒吧:文艺青年的自嗨
之后,他创办了《婚礼》杂志,和他哥哥开了家叫“夜色”的酒吧。这些生意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——小资、文艺。但经营企业不是玩情怀,杂志定位曲高和寡,酒吧也没能成为行业标杆,最终都在折腾一段时间后,悄然落幕。这个阶段,算是他为自己的文艺梦买单,赔得不算惊天动地,但已经暴露了他“不接地气”的核心问题,整个人也很疲惫。
第二阶段:地产“巨坑”——“雪山艺术小镇”
如果之前都是小打小闹,那在丽江打造的“雪山艺术小镇”,就是直接把李亚鹏拖入深渊的“史诗级巨坑”。这也是他最广为人知、也最失败的一次投资。
他的想法听起来很美:在丽江打造一个集艺术、商业、旅游于一体的高端度假地产项目。他利用自己的圈内人脉,拉来了明星朋友站台,梦想着把这里变成中国文艺青年的“乌托邦”。
为了追求极致效果,他干了很多让开发商瞠目结舌的事。比如,听说他从北京运奇石过去,一棵树就要花十几万,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,让项目成本高到天上去了。
在当时的丽江,他规划的别墅卖得比一线城市还贵。谁会在一个旅游城市花天价买一套可能一年只住几天的房子?目标客户群完全错位。
项目根本卖不动,资金链很快断裂。最后,李亚鹏不得不黯然离场,将项目整体转让给阳光100集团。这一仗,他不仅把之前赚的钱全赔了进去,还背上了几千万的债务。那句著名的法庭录音“我们已经无路可走了,需要我跪下,需要我趴下,我都可以”,就源于这个项目的债务纠纷。
第三阶段:“垂死挣扎”与“人设变现”
地产梦碎后,李亚鹏欠了一屁股债,但他并没有停止折腾,而是换了个赛道继续。
中国文化IP梦:书院中国他早年还创办了“书院中国”基金会,想法依然宏大:推广中国文化。但这本质上是个烧钱的公益项目,不仅无法填补他的债务窟窿,反而需要持续投入,进一步加剧了他的财务压力。
转型“短视频博主”:最后的倔强近几年,大家最常看到他的地方就是短视频平台。他的人设是“隐居田园的文化商人”,内容无非是在个中式大院子里品茶、写字、聊节气、讲人生。
人设尴尬:一个负债几千万的人,天天在视频里展示“云淡风轻”的慢生活,这让观众感觉非常割裂和违和。大家看的不是情怀,是热闹,甚至是一种“看他这次又怎么演”的猎奇心态。
变现困难:他也尝试过带货,卖茶叶、卖瓷器、卖文创产品。但因为他“商业失败者”的标签太深入人心,大家对他的信任度极低。谁会相信一个自己做啥亏啥的人推荐的商品呢?/span>
最后的尝试:进军白酒和茶叶这几乎成了过气明星和商界失意者的“最终归宿”。李亚鹏也未能免俗,搞过自己的白酒品牌,也卖过茶叶。但这两个行业水极深,竞争惨烈。他没有强大的渠道和供应链,仅靠个人名气和那点“文化情怀”讲故事,根本掀不起任何水花。结果自然又是泥牛入海,悄无声息。
他为什么总是失败?
纵观李亚鹏的经商史,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失败逻辑:
情怀大于商业:他做的每一个项目,首先考虑的不是市场需不需要、赚不赚钱,而是他自己喜不喜欢、够不够“文艺”、够不够“高级”。他把做生意当成了艺术创作。
严重不接地气:他活在自己的精英圈层里,完全不懂普通消费者的心理和市场的真实面貌。从丽江的天价别墅到短视频里的阳春白雪,都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。
管理能力缺失:所有关于他项目的爆料都指向一点:他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,冲动、感性、不计成本,这在商场上都是致命伤。
说白了,李亚鹏就是一个优秀的“产品经理”(虽然产品也未必好),和一个极其糟糕的“CEO”。他总能想出一些看起来很美的点子,但完全没有能力把它变成一门赚钱的生意。
他的故事,给所有怀揣商业梦的文艺青年们狠狠上了一课:商场不是情场,光靠个人魅力和美好愿景是行不通的。尊重市场规律,比什么都重要。 可惜,这个道理,李亚鹏老师领悟得太晚了。
举报/反馈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